教育教學十大理論
一、結構主義教學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魯納(J.S.Bruner)
產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美國的教育改革受到影響。
理論要點:1.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教學過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學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獲得廣泛新知的基礎;“結構”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聯系。
學習有兩種遷移:特殊遷移與原理和態度的遷移。
用簡化的方式儲存在記憶中,可使記憶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學習。
任何學科都可以用某種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給處于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學生。
以困難為理由,把重要的教學往后推遲,
往往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
3.教學原理方面的四個原則:
A動機原則 —— 滿足社會需求愿望的外來動機作用短暫,而內在動機能起長效作用。
學習的好奇心、勝任感、互助欲是學習的三種基本內在動機。
在實施方面要做好三點:
激活工作:設計“具有最適合的不確定性”的學習課題。
模棱兩可的情況最可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維持工作:探索活動被激發出來,就要維持,這取決于對教學過程的控制。
要使學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過失敗,
要培養學習的自信心,和獨立做出決定與行動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學習項目的主要方面。
B、結構原則 —— 將知識組織起來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的再現形式有三種:
表演式:一組動作;
肖像式:簡化的圖解、知識樹、系統圖;
象征性:符號。
以上分別體現出結構的再現性、經濟性與有效性。
C、程序原則 ——學生學習知識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學的序列。
處理好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學生智慧發展二者關系,
以確定最有效的序列。
決定學習序列的因素:
學習速度(要考慮認知的緊張度)、抵制遺忘的作用、
舊知識遷移到新情況的可能性、知識再現的形式、
有利于經濟和有效地掌握知識。
D、反饋強化原則 —— 沒有反饋就沒有教學。
基本要求為:
(1)時間及時:過早則增加記憶負擔,過晚則無指導作用;
(2)具有不在思維定勢和焦慮狀態的條件:
先退出狀態,方可進行矯正,否則矯正性信息無效;
(3)處理方式:矯正不超出學習者的能力范圍。
4.發現學習。其教學模式為:
(1)帶著問題觀察具體事實;
(2)建立假設;
(3)形成抽象概念:
組織討論和求證,以形成結論,提煉一般性原理或規律;
(4)把原理應用到新的情景中去:
運用于實際,接受檢驗和評價的過程,
也是運用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
二、掌握教學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魯姆(Benjamin S. Bloom)
產生時間:20世紀60年代末期
理論要點:
1.教學目標就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發生行為變化的期望。
教學目標分類的內容:
A 認知領域
知識: 描述、認出、界定、說明、列舉;
理解: 轉換、舉例、摘要、歸納、重寫;
運用:證明、解決、修改、發現、預測;
分析:判斷、辨別、分解、指出、細化;
綜合:設計、組織、籌劃、創造、整合;
評價:比較、支持、批判、評論、鑒賞。
B 情感領域
接受、反應、價值判斷(態度、重視其價值性)、
價值組織(人生觀)、價值個性化(價值觀內化、成為其個性的一部分)。
C 動作技能領域
知覺:感官刺激、線索選擇;
準備狀態:心理、身體、情緒;
引導的反應:模仿、嘗試錯誤;
機械練習:由熟練而成習慣;
復雜的反應:復雜的動作行為;
創作:新的行為方式及動作。
2.教學評價理論:(1971年)
診斷性評價:發現錯誤,提出矯正方法。
形成性評價:評價目標和重難點。在教學中、單元、學年都可進行,
通過測驗和矯正達到形成性之目的。
終結性評價:評價達標情況及教法、學生學習結果,評定等級、寫出說明。
3.掌握學習理論:
期待全體學生都能學好,而不是上中下各三分之一。
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不在于他們掌握學習內容的能力,而在于學習的速度。
只要輔以“個別化教學”,即確保一部分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時間,
并根據自己的需要得到適當的矯正教學或輔導即可。
矯正手段包括合作性的小組學習、個別輔導、教師針對性地解釋有關內容,
“對未中目標再射一箭”。
要點:(1)為掌握而教 (2)信心 (3)全體
對教師的要求:
調動學生的信心和積極性。
講解準確、清晰、吸引人,明確學什么?怎么學。
善于使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的學生都能掌握知識。
“目標教學”步驟:
診斷性測驗,確定學習基礎。(5分鐘)
單元重組教學,制定雙向項目表(內容、程度)
亮標及實施
形成性測驗(百分制、互批、合格要求達到80%及以上)
矯正學習(小組、小先生、個別化)
終結性測驗(等級制)
三、非指導性教學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美)卡爾.羅杰斯
產生時間:1960年,他把自己長期在心理治療上所積累的經驗,
推廣和應用到教學領域。
理論要點:
1.“非指導性”教學的特征及原則:
(1)極大地依賴于個體的自身成長,
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種障礙。
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學習得以容易地開展。
如誘導學生獨立思考、澄清問題、幫助組織已被學生認可的經驗。
節制自己的發言。
(2)情調情感因素,具有真誠、理解、接受的氣氛。不掩飾,坦誠公開。
(3)學生是以維持自己的構造或是強化自己的構造心理來學習的,
因此要注意以“同化”來影響學習過程。
(4)作為自然發展狀態而互相接觸。教師不是教學生怎樣學,
而是提供學習的手段,由學生決定怎樣學。
教師已不是指導者,而是顧問。
學習的促進者: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含教師本身,
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使學生知道如何學習。
2.教學模式:
( 1 )創設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氣氛。
(2)開放性探索,學生不受束縛,毫無顧忌地發表觀點,
教師只 應學生要求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看法,
不對學生觀點作任何評論。
(3)個人或小組鑒別。教師提供資源,對探索結果進行反思和討論。
可能沒有結論,這并不重要,因為探索的過程已經存在了,
學生已經創造性的學習和工作了。
如果學生希望教師講授,可針對討論內容進行講授,但不作結論和總結性發言。
3.備注
(1)氣氛——強調學習過程中個體自我實現的心路歷程。
良好的心理氣氛看作比教學技能更為重要的教學因素,
因此,創設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氣氛、
培養具有洞察力、創造性、建設性、選擇性的人。
氣氛要真誠、理解、接受、不掩飾、坦誠公開,
學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公開,從而促進學生潛能的實現。
(2)開放性探索——不能把教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占有的時間,強加在學生身上。
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問題形成學習目標。
“希望討論什么?”或“做什么?”
個人提出問題,通過討論形成全體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從而確定學習目標。
在探索中,教師作為促進者
(提供資源、知識、自身經驗、氣氛、鼓勵、誘導、澄清、組織被學生認可的經驗),
確定目標,引導軌道不偏移,
并且不約束、不評論、不結論、不總結,
但可針對性地提供信息。
(3)鑒別——
對探索的結果進行反思和評價、討論。
重過程、不重結論;
重愉悅,不重技能;
重潛能,不重形成;
重學生,不重教師。
四、范例教學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德)H.海姆佩爾 產生時間:20世紀50年代
主要理論:
1.基本思想
(1)精選教材,使教材變為本質的、典型的、原則性和結構化的知識和規律。
(2)教學不是再現和傳授知識、技巧,
而是啟發、引導、輔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通過思考進行學習。
教與學的目的不是獲得知識和技巧,更重要的是獲得良好的學習態度
和認識批判、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繼續學習的能力。
總之,范例教學就是提高學習者獨立能力的教養性學習。
2.實施程序
(1)范例性地闡明“個”,即通過個別典型特征說明其整體。
范例性地闡明“類”,即對在“個”的階段獲得的知識進行歸類。
范例性地掌握規律,即探究歸納出規律性的認識。
范例性地獲得經驗,即獲得有關世界經驗和生活經驗。
3.主要原則
(1)三個性質
基本性:體現在基本知識,即基本概念、知識結構、基本規律;
范例性:精選知識,起示范作用
基礎性:體現在教學內容;。
(2)三個統一
問題解決與系統學習的統一:即解決了問題,又掌握了學科知識;
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統一:即實質教育與形式教育的統一;
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既要熟悉教材(客體),又要了解學生(主體);
4.主要特點
(1)不是復制性地接受細節知識與技巧,
而是主動掌握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能力、態度。
解決相同或類似的問題,進行繼續學習與探討。
例子應與學生經驗有關,使之覺得重要和有趣,從而激發動機。
(2)教師具有高度的耐心,不能趕時間,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從觀察現象出發,追溯其發生的原因與道理。
五、多元智能理論
一.主要代表人物:1983年由(美)霍華德.加德納
(Howard Gardner)提出。
二.提出的背景:追求平等教育、追求優質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
美國普通教育改革的兩大主題。
而多元文化教育成為美國改進現有教育的主要方向。
傳統的智力測量從19世紀80年代始,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到20世紀80至90年代,已呈多元化的趨勢。
主要理論:1.智力的結構:
(1)言語 —— 語言智力:聽說讀寫的能力,
用語言流暢地表達思想與人交流。如演說家、作家。
(2)音樂 —— 節奏智力:感受、辨別、記憶、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如音樂家。
(3)邏輯 —— 數理智力:運算和推理的能力。如科學家。
(4)視覺 —— 空間智力:對結構、色彩的敏感和通過平面圖形
及立體造型表現出來的能力。如畫家。
(5)身體 —— 動覺能力:運用肢體和軀干的能力。如運動員。
(6)自知 —— 自省能力: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如哲學家。
(7)交往 —— 交流智力: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
如教師、律師、管理者與社會活動家。
2.智力的本質:
(1)智力是情境化的。
只有考慮到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智力。
(2)智力是多維的。
不僅每一個個體都有多種智力潛力,而且每一個個體智力發展也是多樣的。
(3)智力是發展的。
任何年齡段、任何層次的人,都可以通過學習,使智力得到發展。
六、發展性教育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蘇)贊科夫(1901——1977)
20世紀60年代產生該理論。
產生的背景:20世紀50年代中期,
蘇聯在總結教育科學時指出:“教育學中無兒童”,是蘇聯教育學的主要缺點之一。
60年代初期,蘇聯教育面臨科技迅猛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嚴峻挑戰。
主要理論:1.發展的三個方面
(1)觀察力。觀察對于發展學生的智力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如果具有很強的觀察力,則會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很多的知識。
培養觀察力,就是啟發了求知欲。
(2)思維能力。知識和發展之間有某種“剪刀差”,
要始終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3)實際操作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因素。 2.教學原則
(1)高難度教學的原則。
如果教材與教法在學生面前都沒有他們應當克服的困難與問題,
學生就不會有緊張的腦力活動,就得不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應有的發展。
掌握科學知識,需要艱苦的勞動,適當的壓力引起一定的心理緊張,
也是導致學習的一個必要條件。
(2)高速度教學的原則。
在教學中,多次單調的重復、復習,形式主義和機械地練習,
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而且拖慢了教學進度,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講新教材時,包含著舊教材;做新練習時,包含著舊練習。
這樣學生總覺得在學習新東西,保持著較高的學習興趣。
“以知識的廣度,達到知識的鞏固性。”
(3)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
不僅會運算,還要掌握運算的規律。
如果兒童僅停留在表面的、孤立的現象上,就很難形成抽象的概念。
(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要求學生注意的是學習過程本身,
即是教會學生怎樣學習。
(5)全體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人們往往把補課和布置大量練習當作補救學習差的學生的主要手段,
而不分析產生落后的原因,沒有在學生的發展上下功夫,
結果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加劇了他們的落后狀況。
要提供真正的智力活動,使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所以教學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發展上盡最大的可能性取得最大的成果。
七、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蘇)巴班斯基(1927——1987)
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
產生背景: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
人們越來越感到需要尋求一種教學與教育的最佳方案。
“尋求新的教學途徑”,“教學過程積極化”是當時蘇聯教育界流行的口號。
主要理論:
1.教學最優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
耗費最少的必要時間
耗費最少的必要精力
花費最少的經費
2.教學最優化方法:
(1)綜合規劃和具體確定學生的教養、教育、和發展任務。
(也即我們新課程所說的三維目標:
不僅有知識與技能、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使教學內容符合于教學任務,突出主要環節,掌握最本質的東西。
(3)選擇最適當的課堂教學結構。選擇最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有三大類:
組織學習認知活動的方法、激勵學習認知活動的方法、
檢查學習認知活動的方法。
(4)對學生采取區別對待和個別對待的方法,
選擇全班的、小組的、個別的教學形式。
(5)為教學創造良好的教學物質條件、
衛生條件、心理條件和環境條件。
(6)選擇最優的教學速度。
(7)分析教學效果和時間用量。
八、合作教育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蘇)阿莫納什維利
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
產生背景:蘇聯20世紀80年代后期教育思想大辯論。
主要理論:
1、建立合作的師生關系:要使學生從學習的內部獲得學習的推動力,
使每一個學生感到成功和進步,使學生得到與教師交往的快樂、認識的快樂、
發展的快樂和成長的快樂。
2、教學論原則:
(1)相信學生的原則。使每一名學生相信,他將獲得成功。
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及尊重。
(2)師生合作的原則。師生處于平等的地位,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自由選擇感”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可能達到的能力出發,
運用巧妙的教學藝術,使必需的學習任務變為學生內在的自覺要求。
請求幫助、仔細傾聽、嘗試練習、有意反駁、學生找錯、作出答案。
九、建構主義教育理論
(一)主要代表人物:(美)馮.格拉斯菲爾德(Von Glasersfeld)
20世紀80年代提出。
(二)產生背景:最早源于(瑞士)皮亞杰“同化”與“順應”理論。
波普爾“經驗證偽原則”經驗不可證真,但可以證偽。
(三)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
1.認識是由主體主動建構的,而不是從外界被動地吸收的。
2.主體在認識過程中,不是去發現獨立于他們頭腦之外的知識世界,
而是通過先前個人的經驗世界,重新組合,且建構一個新的認知結構,
認識具有建構性。
同化: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
順應: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無法同化時,引起的認知結構發生重組和改造的過程。
(四)理論要點:
1.建構主義學習觀
(1)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
(2)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
(3)學習應該是一個交流和合作的互動過程
2.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
支架式教學:
這種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的框架,
而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學習者進一步學習所需要的。
支架式教學環節:
搭建支架:按照“最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支架。
進入情境:引入問題情境,提供獲得的工具。
進行探索:啟發引導、分析探索、適當提示、沿框架發展。
合作學習:小組協商、討論。達到全面正確地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效果評價:自主學習能力、對小組合作的貢獻、是否完成任務。
(2)情境性教學:
要求,內容要選擇真實的問題情境,不能對其做過于簡單化的處理;
教學過程與現實的問題解決過程相類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隱含于情境之中;
不需要獨立于教學過程的測驗,具體問題解決過程本身就反映了學習的效果。
教學環節:
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效果評價。
(3)隨機進入教學
十、后現代主義教育理論
產生背景:80年代以來,西方進入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主要特征:
1.“非哲學”。否認永恒不變的知識基礎,
倡導異質性的、多元化、多視角、開放性的思維方式。
2.非中心化。人不再是構成一切客觀性的主體。
3.反基礎主義。認為不存在任何指導我們的永恒的、
中立的、超歷史的知識基礎。
4.非理性主義。強調非理性的情感和直覺方法的重要性。
教學觀:后現代主義對教學目的采取寬泛的態度,
不要局限于單一的教學目標,不強求每個受教育者“全面發展”,
也可以培養“片面發展”的人。
課程觀:(4R)
豐富性;每門學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解釋豐富性。
循環性:與螺旋式課程的概念內涵是一致的,
循環性旨在發展能力,其框架是開放的。
關聯性:教育與文化
嚴密性:概念的重新界定,是與詮釋、不確定性相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