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基于一般認識規律的特殊認識過程(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教師指導下認識過程的高度濃縮和簡約)而且還應該是一個使學生獲得充分發展的過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 必須始終堅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只能為學生的學習創造種種條件,但水遠也不能代替學生認識。優化的教學過程,必然是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聾生只有真正參與了教學活動,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新知,他們的主體性、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發展。下面就聾教育的教學中如何引導聾生自主學習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聾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中很現實、很活躍的心理成分??琢苏f過“知之者不叫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就是說.創設一個情境,激發起詮牛學習的興趣,不僅在于能集中聾生的注意力,更在于能調動聾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讓聾生由感知而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求知動力。當然,“激趣” 絕不是講幾個笑話,更重要的是教師在培養聾生主動學習的教學中,向聾生提供新的知識、信息刺激,使它與聾啞學中原有的知識結構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在心理上由好奇到產生學習興趣,學習的需要也從“要我學” 轉變為“我要學”。聾啞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大生的,培養聾生學習興趣.創造主動愉悅的學習氣氛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讓聾啞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
二、創設特定的探究環境,使聾生樂于自主學習
1、給聾生質疑問難的權力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要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在他們面的產生疑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的事情就成功了一半。“這說明了質疑問難的重要性。因此,教帥應引導聾啞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基礎上,大膽質疑,積極探索。聾生在質疑問難時.往往不能提在點子上關鍵處。這時,老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聾生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質疑的熱情。不管什么問題,都要認真對待,妥善處理。聾生能附決的問題讓聾生自己解決;聾生獨立解決不了的問題可分組組討論共同解決;有的問題還可讓聾生課后上網、找資料解決。久而久之,就能在課堂中形成寬松、活躍的質疑氛轉??梢哉f.質疑問難也是聾生主動學習的體現。
2、給聾生討論交流的時間
當今社會已越來越重視人的合作精神的培養。美國創造學的奠基人奧斯本認為,對一個成功的“大腦風暴”(智力激勵)來說,小組技術比個人技術更為重要,因為許多獨創性的想法都是在小組交流中產生的。大部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實例中,小組交流是基本的因索創造性人才通過相互交往而成為獨立的人。 因此,聾教育必須加強對聾啞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在聾校中高年級以上的課堂教學中,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設計組織引導聾生進行小組討論,并給予時間上的保證,這樣可以使他們根互了解彼此的見解,不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思路進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從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全面。這是發揚教學民主的生動表現,也是聾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
語育是思維的外殼,也包含一定成分的整理思維的過程。教學中,教帥應努力創造一種友好、民主的氣氛,使聾生在心理放松的情況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標新立異,這是聾生的權利也是教師的責任,這也有助于誘發聾生的創新意識。
3、給聾生動手操作的機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之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工具和鏡子。“這就告訴我們,動手動腦可使手腦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培養聾生的實驗能力、動手能力,也是聾教育教學大綱的要求,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重視聾啞學生的實驗、操作。在動手過程中聾生思維隨之展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動手操作以合合由“直觀動作———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發思維發展規律。”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實驗室內貼有“我聽見,就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也是強調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多創造條件,讓聾啞學生參與實驗,教學中能操作盡可能讓聾生操作。重視培養聾啞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個過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三、根據本地實阮讓聾生的自主學習向課外延伸
聾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應創造條件讓聾啞學生經常到大自然中去,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田野、工廠......使他們在豐富、具體、形象的實際生活活動中。激發興趣,主動地汲取知識。
1、指導聾啞學生參與課前準備活動
聾教育各科的教學內容中有相當部分是以聾生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為主要認識對象的,如果不讓他們得到事物具體的鮮明的感官刺激,教學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如何使自然界中活生生的事物成為聾啞學生的認識對象。就成了課前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教學植物的各種器官、巖石、動物等內容,雖然課本上有許多實物圖,但教師不能守著書本不放,而應在課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盡量指導、動員聾啞學生去找尋、收集實物,使課堂上能面對鮮活的實物進行教學。這樣聾啞學生定能興趣盎然地加人到學習活動過程中去。
2、設計有個性特色的課外作業
在教學內容中涉及到采集、種植、飼養等,教師必須設計有個性特色的課外作業活動,讓聾啞學生自己應用所學知識親自去做一做,并在此過程中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
3、結合教材和本地實際開展實踐活動
如學習“常見的動植物”內容后,帶領聾啞學生去觀察了解本地還有哪些動植物;學習“大氣、水域的污染”內容后,布置聾生通過觀察。調查、訪間等形式去了解本地的污染情況。通過這些活動,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也有利于聾啞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4、開展科技活動
結合課文內容,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論義、小制作等活動,為聾生思維的發展、創新意識的深化開辟更為廣闊的天地。
總之,聾教育過程一旦注重以聾生為本,以聾生的發展為本,必將有助于接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及其思維能力的發展。我們一定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聾啞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把留生的自主學習作為教學的主線.聾啞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真正把聾啞學生培養成為21世紀的合格公民、建設者。